立即注册 登录
妈咪派 返回首页

scripps_2的个人空间 https://www.paimm.com/?3338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从自身经历说学术型海归:从讲师走到博导,有很长一段路(转)

已有 1234 次阅读2009-12-17 08:31 |个人分类:FLASH作品|



说到每个月两千元人民币难以维持一个三口之家(小孩尚小,妻子没有工作,无自己房屋)在杭州或国内其他类似的大城市的基本生活。我想只要对国内的物价有所 了解,无论国内或国外的网友们都会同意“难以维持”这个判断、这个说法的。对我而言,这不是个“判断”,而是亲身体验。我当时的家用基本靠吃老本。我做研 究员(research scientist)期间的薪水还不错,兑换成人民币能抵挡了一阵;房价高得太邪乎,没有花太多时间琢磨买房子的事情;这些使我可以忍耐了一段时间,没有 立刻崩盘。

虽然对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城市里两千元收入的日子概念比较清楚,估计部分网友还是会有这样的疑问,普和涂这一类“海归”为什么不能就先吃一段时间的老本,这 一类“海归”不是自信有些真才实学吗?努力把工作做好,出些研究成果,晋升教授,拿到博导资格,一切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这句话听上去有道理,但要变成现 实,那将是十分艰难的。换言之,即使能实现,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代价,需要花多少年。为什么呢?最主要的一条是:起点太低了。

从讲师走到博导,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既然是让从讲师出发,就不会有什么特别待遇。要求严格,竞争激烈。其中升教授,评博导难度尤其大。自费留学,在国外 博士学位拿到,博士后做过就回国的“海归”里,从讲师一步步走到博导的,我没有见到过(可能是有的,只是我没有见到过)。有人说还是这类所谓“学术型海 归” 水平差,国内的人们教授博导早就混上了,你们怎么就觉得这么难呢?这里边的情况比较复杂,评职称的条件要价因时因地不断在变化,评职称时对规定条件的具体 把握也是能否评得上的重要因素。本文中所说的“学术型海归”出国时已经失去在国内的根基,基本得全按规定要求来(这些规定其实对具体学科而言不少地方并不 适当)。国内排名前几位的大学里有关文件中规定的那些条款要求还是比较高的(相关信息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网上查到)。前些年评上的教授博导们当时并不是 按如今这个分量的要求评定的;而现在评上的人们不能完全符合相关文件中要求的应该不在少数。国内那些教授博导中肯定有学术上厉害的人物,我就认识不少实力 派,但学术水平,能力,见识一般的更常见。

(下面文中的数字是前几年的行情,近两年可能有一些变化,但国内思维方式做事方式从本质上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我的这些文字估计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为什么要当教授、博导?海外甚至国内的很多人会说,那是学术水平的一个评价;有了职称,对展开工作有利,待遇也好。这话在理,但实际在国内大学里呆过的人 们都知道上面的说法几乎与现实没有太多相通之处。提高职称更多地不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术教学工作;不同职称相对应的工资福利待遇差距也并不是很大-这就是 说职称提高并不能直接增加太多经济收入。

每月工资单上,讲师大致有两千元出头;教授呢,三千五六百元很常见;博导要多一些,五千元上下。无疑,五千元比两千元起码是翻了一番,但从绝对数目上看也 不是特别地高。可是为什么大学里教授们基本、博导们根本不愁好住好吃好穿?其中一部分人更是出口豪放,出手大方:哪里仅仅是“不差钱”,分明是发大财之 人。很显然,凭工资是发不了财的,那么,财源在哪里呢?答案是主要来自“科研经费”。也可以叫做“课题”或者“项目”。到了国内大学,你说出“项目”两 字,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项目”可分为横向项目,纵向项目。“横向”指从社会上或平行单位拿到的项目;“纵向”指从上级国家机构拿到的项目。这样定义虽不十分精确,但差不多可以 这么理解。各大学一般均有明文规定,申请到“项目”后,个人提成比例“横向”的一般为总经费的30-50%, “纵向”的为5-10%。不过,如果运用巧妙,整个经费中更大的比例都可实质上成为私人用度。象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这样的大城市里,大学里的博导们也轻松拥 有几处房产,中高档汽车,就不希奇了。项目绝大多数能验收合格,并且经常有“填补空白,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标签。

如何能够申请到项目,牌子(职称,官衔),面子(既有关系),实力均需满足一定要求,而前两者尤其重要。一直在国内工作着的教授、博导去申请与没有根基的 讲师去申请,获准的可能性不可同日而语,这个是不难想见的事情。你如果想提高职称,想当教授、博导,那其实不是同别人比赛作科研教学上的贡献,而是在竞争 钱财。

往多处说三分之一的老师尚有些教学科研上的兴趣,其他的或是为了糊口(这批人心神不定,如果有好的赚钱机会不会留恋大学教师的职位的),或是为了更加发财 (这批得益者完全把教师的工作等同于在企业或者商界做经营,为的只是盈利)。各级掌权的一般是盈利者中的能者(中层人物主要着眼于经费;上层人物相对地这 方面似乎着力不多,他们可能有更高的追求,但有时他们一个电话也就可以争取一笔经费,效率是很高的)。

老师中间人情味很淡。总的说对“海归”博士普遍还是敬重的(所谓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简单地谈谈说说,彼此的程度见解就会有数的),但不会真正关心你的 任何事情,养家糊口都成问题也没有一个人会问一句话。可能是认为“海归”博士能耐大,有存款,无需帮助吧。大家都想着、忙着自己的事情,首先是如何能拿到 课题(谁能申请到项目,周围的人们都很羡慕,心情与看到中彩类似),其次则是很重视子女的培养。

说到大学里科研教学的现状,说到教师、研究者的心态,常听到一个词:“浮躁”。很多人一边说“这风气真浮躁”,一边自己就浮躁着。年轻人浮躁,已经积攒了 一大把钱的他也浮躁,要挣更多的钱。钱是好东西,但对工作总得有一点兴趣,还要外加一点敬业精神吧?没有的。同商人一样,挣钱没有止境。也许到了更高位置 上,追求会有些变化。但高层毕竟人数有限,所以中层的人物们更多地还是捞实惠。

大家都说国内硬件好,不少地方发达国家也比不了。我不太清楚这看法是如何产生的。这儿只说个大家都用得到的工具-计算机-的情况。微机的OS等基本软件, 一般的应用软件大都是盗版,有些正版上做得到的事情,到装着盗版软件的机子上怎么也做不了。大学里无论老师还是研究生通过学校计算机中心上外网都是受限制 的,要计算“流量”,1元/1M。这太贵了,受不了啊,就交钱通过较便宜的proxy到外网,便宜是便宜的,但想下载点国外资料速度实在太慢,途中每每中 断,几乎就下载不成。研究生们基本上都具有不错的潜能,但他们都需要花不少时间去找免费proxy,他们告诉我说他们已经变得“很擅长”这个,我真的为他 们感到无奈。只是我自己活得都艰难,没有经费,实在帮不了他们太多。在国内做点研究,总也需要些海外的信息资料,计算机、网络是这个程度,效率实在低得惊 人。各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没有更全面的信息,不能一一举例,但一般情况下拿到经费都是为了解决生活困难或为发财或为发大财,设备只不过是次要的、不 得不装点门面的摆设吧。那种心态下,硬件能过硬到哪里去呢?

我认为,无论在什么地方,想做学问,想做实事的总归需要在两个方面得到保证,第一,基本生活条件;第二,能够开展基本工作的环境(氛围、硬件条件)。这相 当于围棋里一块棋要成活,非得有两个真眼不行。对于普和涂这一类“学术型海归”而言,一个真眼都不成立。无法生存,更无法发展。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妈咪派

GMT+8, 2024-5-17 10:35 , Processed in 0.01884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